Search


「家是香港」與「毛管豎」的關係
「家」誰也喜愛,「家是香港」表面也沒有什麼問...

  • Share this:


「家是香港」與「毛管豎」的關係
「家」誰也喜愛,「家是香港」表面也沒有什麼問題。但不知為何,聽到香港政府官員及有關政府廣告說出時總是有點「毛管豎」的感覺。反思良久,再看近日政局,終於明白「毛管豎」的感覺從何而來。設計「家是香港」者也許是利用人對家的正面及浪漫的聯想,來美化現時香港混亂及醜陋的實況,同時,他們可能期望港人也如子女在家庭般順服家長。由回歸前的公僕漸漸期望成為家長,在演進的過程他們亦期望我們甘心樂意地作被管教的家庭成員。要拆解「家是香港」如何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我們可以借助古羅馬對家的觀念來分析。

首先,一般人對家有和諧及溫暖的感覺,基本上是來自家庭成員中的愛與真誠的關懷。現時我們歸家感到安全,是因為我們的家人會為我們著想及給予我們有足夠的自由空間。現代人的家與古代特別是古羅馬的家的觀念有所不同,古羅馬的家(familia)不一定來自有血緣關係的成員,在古羅馬的家中包括其奴隸及其他分支家庭成員。而每一個家,都有一個最年長的男性作為其家長(Paterfamilia),在古羅馬的家中,基本上是以權力及懲罰來維持家庭成員(包括奴隸及親生的兒女)的信服。我想,第一個令我有「毛管豎」的原因是,當特區及中央政府一方面利用不同的權力來嘗試壓制反對聲音來維持一個表面的和諧時,他們所指的家絕對不是給予人溫暖及安全的家。而更像是古羅馬以權力和壓迫來維持的家。如果,香港變成這樣的家,而「家是香港」可能已隱含了把你看成奴隸或壓迫的對象時,你能不「毛管豎」嗎?

當然,有權力不一定帶來壓迫,在古羅馬的歷史中,亦記載了不少家長(Paterfamilia)善待其奴隸,及奴隸如何捨身救主的故事。一個家能否維持真正和諧與團結的另一個因素取決於雙方是否能建立互信。而在一個家庭中,難免有責備與管教,但管教是否能帶來更團結,則要看家長的出發點。現時中央及特區政府的「政績」,及有關官員的「德行」,都告訴我們。一方面,他們不是以為大眾謀求最大利益為目的的。個人道德操守方面,他們亦沒有建立基本的誠信。在這兩點都沒有基本信任的基礎加上,叫我們如何由心出發地和應「家是香港」呢?用美麗的畫面來襯托醜陋的現實,難免正常人會有「毛管豎」的感覺了。

事實上,「家是香港」只是一個政治宣傳的工具,他利用人對家的浪漫幻想來美化他們想建立一個家長制為主導的社會。就如什麼「中國夢」一樣,是利用人對未發生事物的浪漫期盼來掩飾現實的醜陋。如果你仍聽到「家是香港」會「毛管豎」,不要怕,這只是證明你仍清醒未進入「夢鄉」而已。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工業福音團契義務拓展總監 關懷貧窮學校創校校長 PhD (CUHK) Yale University PhD V
View all posts